一、高额套餐诈
团伙以“包开店、包运营、包货源”为噱头,“新手年赚80万”等收益,诱导被害人购买数千至数万元不等的代运营套餐。例如江苏盐城件中,诈通过伪造学员群聊天记录、编功例,诱使宝妈刘女士支付18998元购买等级套餐5。类似地,扬州“巴威”中,团伙以3680元至28800元的分级套餐取1300余万元,涉及1500余名受害者1。此类局中,诈分子常展示办公环境、资质证书以博取信任,实际并无运营能力。

三、合同条款
部分代运营通过精心设计的合同规避责任:

二、免费代运营
诈分子以“零服务费、只赚厂家返佣”为幌子,取网店操作权限后实施诈。江苏海安例中,团伙登录被害人店铺上架商品,通过内部人员“下单”伪造销量增假象,再冒充供应商要求支付货款押金。被害人袁某转账4万余元后,团伙立即退单并卷款消失,全23名店主共被59万余元[[2]3。该模式利用店主急于提升销量的心理,通过角分工(业务员、假供应商)形成闭环诈链。

四、产业化特征
此类诈呈现规模化、专业化趋势:

- 组织严密:设立广告部、销售部、售后部协同作。如湖北某团伙由推广部投放广告,运营部操控店铺调高定20%以减少真实订单,销售部伪造聊天记录诱签约[[5]6;
- 技术化手段:使用虚拟下单软件伪造交易流水,通过篡改后台数据掩盖诈实质[[3]7;
- 低龄化团伙:仪征件80名被告人中90后占76%,最小年龄仅20岁,通过话术培训实施集团1。
五、律后果与防范建议
根据规定,诈金额超50万元可判十年以上。仪征主王某某等人因涉1300万被公诉1,洛阳贾某团伙诈101万获并金9。商家需惕以下风险信号:

- 资质实:查验登记及认证(注:认证仅保证资质真实,不服务效果[[4]7);
- 合同审查:拒绝“纯提成”“无责任条款”,明确写入销售额保障[[7]8;
- 资金安全:预支大额货款,优先选择平台担保交易[[10]11。
电商从业者需清醒认知:代运营本质是专业服务外包,而非“躺赚”捷径。任何脱离商品竞争力与市场规律的收益,均是诈的心标签[[4]12。
运营团队诈已成为当前电商领域高发的形态,其手段多样且极具迷惑性。根据公开件梳理,主要诈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类:
相关问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