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自主选择权剥夺:用户无卸载非必要应用(如游戏、金融工具),仅能通过“禁用”暂时关闭,系统升级后可能被制恢复613。某实验室2020年检测数据显示,1486款入网终端平均预装167-196个应用,其中约34%属于运营商合作推广范畴10。
- 隐私泄露风险:预置应用普遍申请权限(定位、通讯录读取),部分应用存在未明示的数据采集行为。例如某定制机输入在后台上传用户输入习惯,用于定向广告推送49。
- 性能劣化:后台进程占用计算资源导致设备卡顿,某检测机构发现预置应用平均延长系统启动时间达12秒,待机功耗提升7%10。
商业利益驱动的产业链
运营商预置的规模化源于硬件利润萎缩后的替代性盈利模式。行业调研揭示:单台定制机预装合作报为1.5-8元,热门应用(如短视频、电商平台)的推广费用可达百万级。部分机型通过预装分成在销售前即收回成本,形成“硬件亏损、软件填平”的畸形生态6911。产业链条涵盖芯片商(预置底层驱动)、方商(系统集成推送接口)、运营商(定制需求方)及经销商(刷机预装)四层角,其中非正规刷机渠道因植入程序进一步加剧安全风险10。

用户权益的双重侵害
此类应用对用户体验与隐私构成实质性威胁:

监管演进与实施挑战
层面已形成阶段性约束框架:

预置现状与技术实现维度
运营商定制机型通常预装10-20款应用,远超厂商自主预装数量。例如电信定制机A600e的系统目录包含运营商专属的影音、支付及营业厅应用,用户激活设备后即占据显著存储空间(部分机型预置资源达2G以上)29。技术层面,预置应用通过写入Android系统分区(如/system/app/
目录)实现固化,需AD工具配合root权限进行卸载操作,普通用户无通过常规界面删除15。更隐蔽的是底层服务型应用(如通信模块),即便禁用仍会在后台驻留进程,持续消耗内存与电量资源410。

- 2017年《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》首次明确“基本功能外应用需可卸载”;
- 2023年《关于进一步规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的》细化基本功能范围(仅限电话、短信等8类),制厂商提供卸载入口713。
然而执行层面仍存漏洞:运营商将部分应用伪装为“系统基础服务”(如天气组件捆绑资讯广告),或采用“静默热更新”重新激活已卸载应用612。泰尔实验室报告指出,2020年入网机型中仍有21%通过技术手段规避监管检测10。
当前需突破三重壁垒:化对“基本功能”定义的动态审查机制,建立预置应用全生周期监控体系;要求运营商公开预装列表及权限声明;对恢复预装行为实施终端入网许可一票否决制710。唯有平衡商业逻辑与用户,方能终结“谁的设备谁作主”的长期博弈1113。

在移动通信生态中,运营商预置应用(Operator Pre-installed Applications)已成为设备出厂环节的关键组成部分。这类应用由电信运营商与终端制造商合作,在定制机型中预先嵌入系统层,涵盖通信工具、营业厅服务、定向内容平台等类别。其心目标是通过深度绑定用户入口,构建运营商专属的服务生态26。
相关问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