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照发放历程与演进
2013年12月,工信部向天音通信、、迪信通等11家企业发放首批虚拟运营商试点照,开启营资本参与通信服务的先河12。试点初期,虚商通过租用三大运营商资源,推出自有品套餐,试图以灵活资费和创新服务打破市场垄断。直到2018年7月,工信部才正式向15家企业颁发商用照,结束了长达五年的试点期[[2]3]。这一过程中,逐步完善:2017年试点用户突破6000万,直接吸引间超32亿元2;2023年后,照发放取消数量限制,明确向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开放[[2]3]。

二、市场实践:机遇与困境并存
虚拟运营商的心优势在于资费灵活性和细分市场服务能力。例如,蜗牛移动推出“无月租卡”和“39元100G流量”套餐,用户规模超1890万,占据近20%市场份额[[4]10];、阿里等互联网企业早期尝试将通信服务与电商生态结合,推出阶梯定、流量共享等模式[[1]5]。虚商面临多重挑战:

- 格竞争空间有限:虚商资源依赖三大运营商批发,成本压缩困难。例如,小卡(16元/1G流量)与联通腾讯王卡(19元/免流)相比并无明显优势[[3]5];
- 用户体验短板:170/171号段长期存在系统识别障碍、固定电话无呼入、短信验证码拦截等问题,部分源于基础运营商数据更新滞后[[1][3]9];
- 品认知度不足:用户对虚商信任度较低,170号段一度被误认为“诈号码”,需通过实名制化和监管约谈逐步改善[[5]7]。
三、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方向
尽管市场阻力显著,部分虚商仍通过技术整合探索差异化路径:

- 资源重构:依托母体业务优势,将通信服务与健康管理(乐语通信)、云办公(三五互联)等场景结合,提供增值服务[[1]13];
- 技术赋能:蜗牛移动利用混合现实、影像动作识别等技术开发虚拟拍照系统,实现用户与虚拟场景的实时交互,拓展通信外延值6];
- 政企合作:用友通信等企业聚焦企业级市场,通过eSIM、物联网转售等业务开辟端赛道,2023年政企信息化市场规模超900亿元[[7]11]。
四、监管与行业生态的协同挑战
虚商发展高度依赖环境与基础运营商协作。例如,工信部要求虚商建立独立系统、化实名制审,并通过“一证通查”号码冒用[[7]14];而基础运营商对虚商的资源定、优先级分配仍具主导权。联通曾将自身定位为“卖水者”,期望虚商将基础服务加工为“茶或咖啡”[[1]3],但实践中批发格缺乏竞争力,导致虚商难以摆脱“高级商”角[[3]13]。
当前,虚拟运营商已从初期的资费战转向精细化运营阶段。随着5G、物联网技术的普及,虚商在智慧城市、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创新潜力亟待释放。其能否真正撼动三大运营商的市场格局,仍取决于支持力度、技术投入度及用户信任重建的成效。

自2013年启动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以来,虚拟运营商(简称“虚商”)照的发放始终是通信行业改革的焦点。这一不仅标志着营资本正式进入电信领域,也为市场注入了差异化竞争的活力,但其发展历程与市场实践也露出诸多矛盾与挑战。
虚拟运营商照:通信市场的里程碑与挑战
相关问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