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资源整合与规模优势
青岛将电客车、AFC系统等关键备件打包招标,吸引供应商分批供货,既降低单次采购成本(部分项目降幅达15%),又实现"动态零库存"管理。成都则接入主机厂SGO系统,直接打通备件供应链[[1][10]]。 - MRO一站式采购创新
引入工业品理念,由集成服务商提供多品备件选型、技术咨询及物流配送,解决"多品类、小批量"痛点。例如南京通过流程再造,将70%通用辅料采购耗时压缩至原先的20%,释放人员精力聚焦高值任务[[3][7]]。 - 全寿周期成本管控
从设计阶段介入备件选型,后期技术绑定。如广州在LED灯管打包采购中设定单上限与货期阈值(≤45天),通过三年期合同锁定成本[[12][4]]。
供应商管理机制同步深化。呼和浩特油脂类采购例显示,对卡特彼勒等垄断性产品,需严格审商授权资质,拒绝事后补交的"供货证明",确保渠道合规[[2]];同时建立分层评体系,对供应商实施履约能力、服务质量、风险记录的动态考,淘汰合作评分低于基准值的企业[[11]]。

为突破困局,采购模式成为行业优化重点。该模式通过整合多线路需求形成规模效应,构建与心供应商的长期联盟关系,实现双赢。具体实践包括:

未来行业需进一步探索跨域采购,如西安联动主机厂集中采购电客车备件,或借鉴成都的SGO系统经验,打破地域壁垒共享供应资源,最终构建韧性、高效、低成本的轨道运营物资保障体系。
流程数字化是另一突破口。南京重构采购流程后,需求提报准确率提升30%,其关键举措包括建立物资数据库联动生产数据、简化非招标项目审批环节、推行电子化采购平台[[7]]。广州的"城轨采购网"则实现报、澄清、授标全流程线上化,效率提高40%[[12]]。
运营物资采购作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心环节,正随着线网规模的扩张面临复杂挑战与创新转型。当前行业普遍存在备件品类繁杂、技术依赖性、供应渠道受限、库存成本高等问题。以青岛为例,其13条线路投入运营后维修备件种类超6000项,涉及电客车、信号、供电等数十个专业系统,其中70%以上需采用单一来源采购,因设备兼容性要求被原厂供应商垄断,导致议权缺失、供货周期长达数月,且继电器等备件库龄超4年,积压问题严峻[[1][4][9][10]]。
相关问答